佛陀教你正确念咒与持咒摄心要点谈 作者:普敬法师 念咒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去做的事情,如果念的法喜则会百念不厌,但初学者更多的是枯燥无味,并且在念诵过程经常会起很多不好的情绪和烦恼,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是重要问题,下面这段经文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正确念咒之法以及念咒过程起烦恼的对治之法。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云:若持诵时。勿念过去种种嬉谑杂欲漏法。亦勿欲计未来众事。诸余法散动乱我心。惟一系想入于咒文一一句理。 解释:念咒行人,在持诵咒语时,不要任意打妄想,不要想着脑袋中的种种嬉笑娱乐,也不要算计着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到来,当下想这些就是属于打妄想,这样妄想会动乱我当下的心念,导致念咒不能得力。要明白,有口无心念咒很难有功效,有什么事情等念完咒在说,当下应该一心系念咒文,一句紧接一句,快念完这一句,心里立马想到下一句,如此一句接一句,让咒句摄住心念而不打妄想,如此容易成就。谨记佛陀说的:“摄心一处,无事不办。” 若心欲生观身膀坏。 解释:如果念咒过程起了欲心,导致念咒不能得力,那么应该起不净观:观想人体七孔流不净,所谓:眼屎、鼻屎、臭屁、大小便等等,还有身体的污垢,一天不洗澡就臭的要死,肉体臭秽无比,一旦死了,肉体就和地摊上的猪肉没有区别,也会腐烂,长蛐蛐。所以我们人间的美人在天人眼里就如厕所的蛐蛐一样不干净,一些电视上演了天人和人类如何相爱的故事,其实这完全扯淡,如果人类会和厕所的蛐蛐产生爱情,那么天人才有可能会和人类产生爱情,但事实上,人类永远也不会看上蛐蛐,无论它多么高尚!人类执着自己美丽的情况,远不如天人看到的人类情况那么符合现实。 若心瞋生慈心观住。 解释:念咒过程有的时候也起嗔心,就是想起某些痛苦的事情而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别忘记你在念咒,这是心魔,应该以慈悲观对治: 但这里在说慈悲观之前我先唠叨几句: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平的事情,因而引起心里的愤怒,有时候甚至会持续的愤愤不平很多年,乃至只要一想起来就非常生气,就非常想报复来解恨,哪怕是学佛了,依然是难解心中怒气。 但是回头想想,从因果业力方面去考虑,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由于没有开天眼,没有宿命通,我们真的不知道这辈子和别人的仇恨在宿世间到底是怎样的因果。是,这辈子别人伤害了我,但难道不是因为上辈子我曾经伤害过他?有可能上辈子你对他造成的伤害远远还多过了这辈子他对你的伤害。 普通的凡人是很难抵御业力的,在业力发作的时候,彼此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路人,仅仅会因为一个不善的眼神,或者因为一些不善的言语,就引发冲突,乃至闹出人命。事情过后,你问当事人为什么要引发冲突,他甚至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对你起不善的眼神,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你有不善的言语,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就像喝醉酒一样的脑袋混乱,但实际上还是业力在发生作用。 所以,我们佛弟子为人处事尽量低调一点,遇到恶人的时候,不要和他争执,他恶语相向,你就让着他点,这样,矛盾就无从而起,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暂时的避开了准备要发生的悲剧,哪怕即使有恶因存在,但由于没有恶缘的相续,因此也会导致“缘缺不生”。当然前提是你不要首先变成“无意识”的人而挑起冲突,所以佛弟子培养和训练“正知”也是很重要的。 但最重要的是无可避免的矛盾已经发生了,而且这股仇恨还在心中不停的燃烧,不停的想去报复,该怎么解决?如果可以改变这种恶缘,化干戈为玉帛,那最好。但是在强大的恶业驱使下,通常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即使你想化解,对方也不一定配合。那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暂时避开和他的接触,这一点一般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连避开都避不了,那只能是有智慧的多让着他点(适当的时候不能惯坏,最好让他明理),并且多作功德回向化解彼此的恶缘。 但人很奇怪,有些即使做到了避开仇家,但心中却还是念念不忘和他的仇恨,心中时常郁闷无比,甚至还想去找人家报复,这个时候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避开他以及考虑如何和他相处了,而是如何放下心中的仇恨。解决方法呢? 现在开始讲慈悲观:我们的轮回是无始的,和我们能遇见的人都是缘,不管恶缘善缘,无缘不聚,无缘不来,乃至无缘不爱,无缘不恨。在一些轮回案例中,宿世间曾经是亲人的,这辈子变成了仇人,宿世间曾经是仇人,这辈子又变成了亲人。所以我们这辈子遇到的仇人过去也肯定当过自己的亲人,别忘了,你的轮回是无始的、极其长远的,除了证果(解脱生死)以外,任何事情你都干过!所以,如果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在大的仇恨也都很容易化解,那就观想这辈子你所恨的人曾经是你如手足般的兄弟、父母等至亲,只不过因为当年相处时的一点矛盾而越演越烈,导致变成了这辈子陌生的仇家。所以,看在过去世亲人的份上,就放下吧,自己吃点奎又如何?成佛以后还要度他们呢,释迦佛没成佛前曾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心中不生怨恨且修忍辱,成佛后,这个歌利王还成为他的弟子,这是何等的心量?所以他能成佛嘛!佛弟子应该效仿。 其次,当心中的怨恨起来时,当下要懂得去化解,就是观照情绪,其实让你痛苦的并不是外在的人,而是你心中本来就有这股无明情绪存在,它就像一个沉睡的怪兽,一个外因就能把他唤醒。而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它,你把注意力放在它身上,就是感受身体,感受那股在体内可以让你愤怒无比乃至引发面红耳赤的负面能量,观照它、包容它、感受它、融化它,当你正面的面对它时,它再也不能伪装是你而欺骗你了,你成了旁观的第三者,很快,它就会慢慢消失,此时,你也发现,你不那么愤怒了,不生气了,试试看吧。 并且在轮回中,爱也好,恨也罢,人人都不过是被业力牵引的棋子,而操作棋子的业力又是棋子本身造作而得的,是多么的无奈,所以,又何必放不下棋子本身的爱与恨而继续充当棋子,应该要想办法摆脱恶业的束缚,不让自己成为恶业的棋子,而要摆脱恶业的束缚,只有不停的造作善业和净业,让自己真正的了生脱死,这样才能真正的自在。 若心痴生十二缘观。 解释:念咒过程起了痴心,就是和动物一样朦朦的,只知道三餐吃饱就行,愚痴了,不想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愿追求人生的真谛,这个时候应该起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众生因为无明而起了行,因为“行”而起了“识”,乃至“名色”、六入,直至老死,忧悲苦恼。了解以后应当斩断无明,一心修行才对,不可在继续沉沦,十二因缘如下: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等等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取,为爱努力地追求执取。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恶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若心数缘颠倒生住,则心观想咒神在顶。 解释:念咒过程心里数缘颠倒生住,可以观想咒神在自己头顶之上,如此举头三尺有神明,则战战赫赫,容易集中注意力。 另外如果念咒过程起了留恋天上人间的思想,觉得以善心善行在天上人间享乐亦非不可。可以作意我因为先世无明颠倒邪见的因缘,得是这个病体报身。虽然此身与心,念头与行为有善,由于因缘生故,本无自性,虚诳不实,善心果报虽然能受人天福乐,皆是无常,最终能生大苦,亦是虚诳不实;何况不善的心、无记心!因本来虚诳,果亦是虚诳。只有智慧真故,所以心不余向人天福报,纵使死急事至,不忘智慧为本。 持以花香先前供养。结加趺坐如法念诵。 解释:这一段指的是你正儿八经打坐(或者写字坐)念咒时,可以花或香先供养佛像(没有这个条件也无妨),然后盘坐念诵,这样规定个时间,这段时间认真修,不胡思乱想,容易起特别的效果。当然不是说,不这样就不能念诵了,平常行助坐卧也应该默念,真正的修行者应该一切时、一切处都会用功的,并不局限于一堂功课,一个形式,我知道的一个念大悲咒咒被观音菩萨加持证神通者,他则是从来不注重这些外在形式,仅仅是随时随地的默念咒语,连上厕所都在心里继续默念,这才是真用功人啊。但初学者有时并不自觉,没有了形式就不会尊敬法一样,内心也随着懈怠散乱,所以佛陀才方便针对初学者设立这些形式而已。 若少不依是法。或则为障碍。毗那夜迦破坏食啖。若有未曾入此轮王大种族坛场阿阇梨教授法者。自持斯法。则便常为毗那夜迦如影逐身。障献食献香献花饭食香水烧火。咒声不令得到献本咒神。 上面这段指的是“一字顶轮王等咒”,因为此咒特别,不仅仅需要灌顶,而且还要达到诸多要求,否则容易被毗那夜迦障碍。其它咒语如楞严咒等就没那么多要求了,这些普传的咒语,佛也声明要让末法时代的四众弟子受持,所以不存在必须还要比丘传承的情况,因为佛已经传给四众弟子也。目前有些人总喜欢拿没有传承就不能念咒的说法来吓唬初学者,这里我刚好也就特别说明了,需不需要传承,看经典怎么说,如上这段讲“一字顶轮王咒”的经文点名是需要传承的,其它普传的咒语经文明明说了要让四众弟子持诵,就不必自加规矩,阻碍别人修法了。佛弟子当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 个人谈长咒摄心的要点 很多人说念咒有妄想,特别是像楞严(或者大随求)这样的长咒,由此念的不摄心导致不想念诵,还有一种人是因为自己咒语念的怪腔怪调,不好听而不想念诵。那么解决方法与摄心说明如下: 其实妄想多很正常,一开始念咒都是这样,想要妄想少就要远离外缘和收摄六根,少看少听少增加妄想,专注于念咒。而念咒特别更是要学会默念,因为如果你光会出声不会默念,那么你的念诵就很难做到随时随地的持诵,因为出声只适合固定时间和场所,而默念却可以随时随地。 并且会默念的人可以轻易出声,而习惯出声的人有些却不会默念,个中原因除了咒语不熟,还有就是出声的人比不上默念的人更摄心,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念咒分成以下这几种:嘴念心不念、嘴念心也念、心念嘴不念。此处先不论音声效用如何,只论摄心之要,这三种当然是嘴念心不念的人最差劲,而后两种的摄心处之共同点就是在于心念了。 默念的方法即偏重于心念,这个默念分成两种,一种完全心里默念,另一种是嘴动不出声的默念,这叫内金刚持诵,而外金刚持诵则需要做到唇齿不动而发出嗡嗡嗡的微微声音,此处只论内金刚持与默念,若用于摄心,默念与内金刚持这两种方法皆可。 而不管内金刚持也好,默念也好,摄心之要在于:心里快念完这一句就必须马上想到这一句,如此一句接一句,如此可谓非常摄心。并且要想一天到晚不疲倦的默念,则必须要把咒语念的有味道才行,就是要好听,要有节奏感,起码念出来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和好听才好,不能怪腔怪调的连自己都听不下去,这样的话,没念几天自己都烦了。关于节奏感念诵,大家可以听听我的音频,“梵音楞严咒487句汇集本快诵部分”大随求则是“梵音大随求根本咒汇集本旋律快诵”(腾讯网有),你就知道什么是节奏感,基本听过的人都说节奏感很强与很好听,这是为了让你念咒产生节奏感而提供参考的。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节奏感默念方式,下一步就要学会随时随地用功了,特别是在你的很多无聊等待中,乃至参加一些你没耐心听且根本没有意义又感觉无聊的演讲中,就完全可以使用这种默念咒语的方法去度过这些艰难的时刻。 和我学习梵音楞严咒的人,有些我会让他们经常听我的节奏快诵音频,乃至睡觉都可以在手机上小声定时播放七遍,躺着也要心中跟上音频默念,直到睡着,本人自己一直都是如此,这样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一些弟子和我反应,听师父的梵楞快诵音频听久了,耳朵里会自动播放这种念咒声音,进而心里也跟上默念了,坐车的时候心里也在不停的如此节奏默念,不知不觉早已学会了师父的这种节奏默念法,很是法喜!是的,最早我自己也经常听自己的音频的,因为一开始妄想很多,没有音频带动,根本默念不起来,没念两句就走神了,但是播放音频的时候心里可以跟上默念,久之功夫有了一点以后就可以离开音频照样默念,可见音频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大随求也一样) 有人担心随时随地的默念会不恭敬佛菩萨或者咒语,其实不要这样想,如果你睡觉包括上厕所都能做到不忘摄心的默念咒语,佛菩萨不但不会怪你反而会很赞叹你,因为你躺着都不忘用功,包括上厕所都不忘摄心修行,此是真修行人,真佛子也。要知道,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不在于你奉献了多少供品或者财物,而是在于你是否谨记佛菩萨的教诲,依止佛菩萨的法去二六时中的修行! 在谈“念咒能够持之以恒的正确心态” 经常会有人问我说:“师父,您最近念咒有否感应?为什么我一直平淡无奇,没有特殊感应发生呢?念咒这么久,感觉好枯燥,快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不管念佛还是念咒,都是一种修心的方式,但很多人忘记了这种手段的真正目的,反而一味的去追求神通感应,这根本就是用错了心。 当然一些佛友也是因为看了密咒经典经常提及的一些咒语念满几十万遍就会怎样怎样而产生了错误思想,但其实这些经文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这样理解的,念咒不仅仅是念就行,这其中还需达到很多其它的因素你才能真正做到经典提及的念满几十万遍就会怎样怎样的目的,比如信心是否具足,摄心程度是否达到等,这都是有要求的,如果仅是口念咒语,心却散乱无比,别说几十万遍,就算是念满千万遍也枉然,当然细小的功德和作用也是有的,只是效果不会太大。 有些持咒的人,一开始就像打了鸡血似得兴奋念诵,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神通,但这种人最多不过十年就必须退心,为什么呢?因为感应神通久求不得啊,心态不正的话就没法安住在当下,念咒没有法喜啊,过程永远只是枯燥无味,这样的坚持又能坚持多久呢? 所以正确的念咒心态应该是把念咒当成走路和吃饭一样的平常事(建议默念,因为只有默念才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念诵)不要想着念咒一定要怎样怎样,每天不要检视自己是否有神通感应,而是应该检视自己烦恼妄想少了没有,如果每天念咒念的没有烦恼,那么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最大的感应。除此之外,你还要什么感应?非得念咒念到放光动地?或者山崩地裂?这样才能叫感应?我认为最好的感应就是没有妄想,没有邪思,能够把心安住在道上,这就是最好的感应,因为一旦你的心偏离了道,就算是放光动地的神通也不能挽回你的堕落,别忘了,魔王和外道也都有神通,但是他们的心已经偏离了真正的道,这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可见我们的智慧神通都是本自具足的,只是这个牢不可破的妄想阻碍了我们恢复本性,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随着妄想去向外追求什么,你只要把妄想息了就可以,念咒也只是息妄想的一种手段,若整天盼望感应或者追求神通,乃至不停检视是否有神通感应出现,这是不是最大的妄想呢?殊不知,你的这种错误用心和追求正在阻碍你通往真正成道的路,请别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念咒还是要念,有些凡夫业障太重,不念佛念咒难以克服妄想,但以摄心为目的,不要妄上加妄的追求神通感应,因为这种错误的心态已经让你错失了离道最近的当下,正因为你把珍贵的当下当成走向未来的脚踏石,所以你念咒没有法喜,你活在了虚幻未来的妄想中,你已经被妄想束缚,你如何能成功呢? 回到当下来吧,过去已经逝去,未来还没到来,千万不要沉迷在虚幻的过去或者未来之中,安住当下,念咒才不会枯燥和无聊,在这种状态下,你反而还会出现内心的法喜,这种法喜也不是念咒而得来,而是通过念咒摄心而让你安住在当下以后,从自性内心而生起的一种喜悦,你能体会吗?慢慢去体悟,念咒过程,念这一句清楚知道这一句,在立马想到下一句这种方法去摄心,放下一切追求神通或者开悟的妄想,当你沉浸在这种当下的法喜状态时,外在一切都将变得不在重要,你也不会再有很强的得失心情,这就是最好的感应。也许哪一天,在这种状态下,你就开悟了,或者成就了,古今的祖师都是在这种状态下成就的。但也请放下这种想法,因为这也会成为你的妄想,请好好念咒,安住当下,但歇妄念,歇即菩提。